营 养 小 课 堂
—
春夏之交,草长莺飞、欣欣向荣。可随着万物一同生长的,也有各种细菌和病毒。
其中,有一个病毒“团伙”,专挑这个时候流窜“作案”。
它们主要找5岁以下儿童下手,一旦遭受它们的袭击,宝宝们多会咽痛、厌食、发热,手、足、口腔、臀部等部位出小疱疹或皮疹。
“匪首”名为“A组柯萨奇病毒”和“EV-71肠道病毒”,它们还有一众其它病毒“小弟”。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便是它们最厉害的武器。
每年的5~6月为发病第一高峰,9~11月出现发病小高峰。
手足口病
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,多发生于婴幼儿,可引起手、足、口腔等部位的疱疹,多数患者症状轻微,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、神经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并发症,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,可导致死亡。
疱疹性咽峡炎
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,以急性发热和咽颊部疱疹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峡炎。常发生于儿童的急性传染病,以粪-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,主要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型和肠道病毒71型。
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的区别
传染源
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人,患者和隐形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。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。(粪便排毒3~5周,咽部排毒1~2周)。
疱疹性咽峡炎的主要传染源是疱疹性咽颊炎患者及隐性感染者。
传播途径
手足口病: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(粪-口途径)传播,也可经呼吸道(飞沫、咳嗽、打喷嚏等)传播,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、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。
疱疹性咽峡炎:可直接经由肠道、呼吸道传播,也可间接经污染的手、食品、衣服、用具等传播。
传染程度
手足口病具有传染性强、隐性感染比例大、传播途径复杂、传播速度快等特点,因而可以短时间内造成大范围的感染,疫情比较难控制。
疱疹性咽峡炎传染性很强,传播快,遍及世界各地,呈散发或流行,临床以发热、咽痛、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。
临床表现
手足口病:潜伏期3~5天,以发热和手、足、口腔等部位的皮疹、溃疡为主要表现。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、肺水肿、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。无合并症患儿预后良好,一般5~7天自愈。
疱疹性咽峡炎:潜伏期为2~4天。发热,热程大都2~4天。咽痛、流涎、拒食、烦躁不安。有时伴头痛、腹痛或肌痛,5岁以下儿童有1/4可伴发呕吐。咽部充血,口腔黏膜出现灰白色疱疹,周围绕以红晕。2~3日后红晕加剧扩大,疱疹破溃形成黄色溃疡。病程一般为4~6天,偶有延至2周者。
如何治疗与护理?
目前,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法,一般采用对症治疗。如无并发症,患儿一周左右即可自愈。
对于患儿,成人可以做适当的护理工作:
1.保证患儿有足够的休息。如果发热未退,要让患儿多喝热水。
2.选择柔软的衣服、被褥,及时清洁保持卫生。
3.剪短患儿的指甲,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,防止因瘙痒、疼痛难忍而抓破皮疹。
4.保持口腔清洁,多漱口。必要时可以为患儿准备清淡的流食或半流食。
5.若臀部有皮疹,要及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,保持臀部清洁。
如何预防?
1.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与饮食习惯。饭前便后及外出后要洗手、不喝生水、不吃生冷食物。
2.做好室内室外的卫生清洁工作。室内勤通风换气、洗晒衣物;避免带孩子去大量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。
3.每天对孩子用品及时消毒。对于孩子的玩具、生活用品和个人用品要及时清洗、消毒。
4.加强孩子免疫力。注意食谱的合理性,注重营养搭配;多带孩子出去运动、晒晒太阳;保证孩子充足的休息。
了解更多育儿知识
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
联系方式
服务热线:400-806-1068
地址: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洪塘街道长兴路199号